1. 概述

在图论中,最短路径问题存在多种变体。本文重点讨论其中一种:在带权图中找出一条从起点到终点,并且必须经过某些节点的最短路径

我们将详细解释该问题,并提供多种解决方案。最后还会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帮助你在不同场景下选择最优解。


2. 问题定义

我们给定一个带权无向图,目标是:

  • 找出从源节点 S 到目标节点 G 的最短路径;
  • 要求路径必须经过某些指定的节点(称为 must-visit nodes),顺序不限。

以如下图为例:

图示

假设:

  • 源节点为 S
  • 目标节点为 G
  • 必须访问的节点为 EF

若不考虑必须访问的节点,最短路径是 S-C-E-G,总成本为 11。但若必须访问 EF,则最优路径变为 S-C-E-D-F-G,总成本为 17。

⚠️ 注意:路径 S-B-E-D-F-G 虽然也满足要求,但总成本为 19,不是最优解。


3. 二维 Dijkstra 解法

3.1 核心思想

传统的 Dijkstra 算法只记录从起点到每个节点的最短距离。但在本问题中,还需要知道已经访问了哪些 must-visit 节点。

因此,我们采用一个 二维距离数组

  • 第一维表示当前节点;
  • 第二维表示一个 位掩码(bitmask),用于记录哪些 must-visit 节点已经被访问。

例如,若 must-visit 节点有 3 个,则位掩码长度为 3,每一位表示对应节点是否被访问。

最终结果存储在目标节点对应的所有状态中,取访问了所有 must-visit 节点的最小值即可。

3.2 算法实现

algorithm dijkstra2DSolution(source, goal, mustVisitNodes, m):
    // 初始化一个二维距离数组,值为无穷大
    distance <- initialize a matrix with infinity values
    Q <- initialize an empty queue

    // 将起点加入队列,初始访问状态为 0(即未访问任何 must-visit 节点)
    Q <- push the tuple (source node, empty visited set, zero cost) onto Q
    distance[source, 0] <- 0

    while Q is not empty:
        u <- get from Q the node with the lowest cost
        if u.cost != distance[u.node, u.visited_set]:
            continue
        for v in neighbors(u.node):
            new_visited_set <- u.visited_set
            if v in mustVisitNodes:
                vid <- the ID of the must visit node
                new_visited_set |= (1 << vid)  // 设置对应位为 1
            newCost <- u.cost + edgeCost(u.node, v)
            if newCost < distance[v, new_visited_set]:
                distance[v, new_visited_set] <- newCost
                Q <- push the tuple (v, new_visited_set, new cost)
    
    // 找出目标节点中,访问了所有 must-visit 节点的最小路径
    min_distance <- find the minimal distance and the visited set contains all required nodes
    return min_distance

3.3 时间复杂度

  • 时间复杂度O(2^m * (V + E * log(V * 2^m)))
  • 其中:
    • V 是节点数;
    • E 是边数;
    • m 是 must-visit 节点数。

适用场景:当 must-visit 节点数 m 较小时(例如 ≤ 15),该算法效率较高。


4. 排列组合解法

4.1 核心思想

另一种思路是将问题转化为排列组合问题:

  1. 提取所有重要节点:包括源节点、目标节点和 must-visit 节点;
  2. 计算任意两个重要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3. 枚举所有 must-visit 节点的排列顺序
  4. 对每个排列计算路径总成本,取最小值。

4.2 最短路径计算方法

  • Dijkstra 多次调用:适用于边数较少的情况(E << V^2);
  • Floyd-Warshall 算法:适用于节点数较少的情况(V 小)。

4.3 算法实现

algorithm calculateShortestPathsPermutations(source, goal, mustVisitNodes, m):
    permutations <- calculatePermutations(mustVisitNodes, m)
    answer <- infinity
    for permutation in permutations:
        currentAnswer <- 0
        prev <- source
        for u in permutation:
            currentAnswer <- currentAnswer + shortestPath(prev, u)
            prev <- u
        currentAnswer <- currentAnswer + shortestPath(prev, goal)
        if currentAnswer < answer:
            answer <- currentAnswer
    return answer

4.4 时间复杂度

  • 排列组合部分O(m * m!)
  • Dijkstra 部分O(m * (V + E * log V))
  • Floyd-Warshall 部分O(V^3)

适用场景

  • m 很小(如 ≤ 10),使用 Dijkstra + 排列组合;
  • V 很小,使用 Floyd-Warshall + 排列组合。

5. 对比分析

算法 时间复杂度 适用场景
二维 Dijkstra O(2^m * (V + E * log(V * 2^m))) m 较小(如 ≤ 15)
Dijkstra + 排列组合 O((m * m!) + m * (V + E * log V)) E 较小
Floyd-Warshall + 排列组合 O((m * m!) + V^3) V 较小

6. 总结

本文介绍了在图中找出一条必须经过某些节点的最短路径的问题,并提供了两种主要解法:

  • 二维 Dijkstra:适用于 must-visit 节点数较少的场景;
  • 排列组合 + 最短路径算法:适用于 must-visit 节点顺序影响较大、节点数较小的场景。

选择哪种算法取决于图的规模和 must-visit 节点数量。在实际应用中,建议根据具体场景选择最优解。



原始标题:Shortest Path to Certain Nodes in a 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