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方式来开始或结束一次对话。比如,见面时握手,告别时挥手示意,或者干脆转身离开。

在计算机网络中,也有类似的“信号”用于协调通信。如果使用的是 TCP 协议,那么 SYN、ACK、FIN 和 RST 就是这些通信的“信号”。

本文将重点讲解 TCP 中的两个关键控制信号:FINRST。我们会先回顾 TCP 的通信机制,再分别深入探讨 FIN 与 RST 的使用场景和行为差异,最后进行对比总结。

2. TCP 通信机制

TCP 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协议,工作在 OSI 模型的传输层(第四层)。它通过建立连接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建立和关闭 TCP 连接时,会使用一系列控制消息作为通信的“信号”:

  • SYN(Synchronize):用于请求建立连接
  • ACK(Acknowledgment):用于确认收到某个消息
  • FIN(Finish):用于优雅关闭连接
  • RST(Reset):用于强制终止连接

TCP 通信通常以三次握手开始,使用 SYN 和 ACK 建立连接;以四次挥手结束,使用 FIN 和 ACK 关闭连接。当然,如果过程中出现异常,也可以使用 RST 直接中断连接。

3. FIN 消息详解

FIN 消息用于请求优雅地终止 TCP 连接。如果把连接比作对话,那么发送 FIN 就像是说:“我说完了,现在听你说”。

3.1 FIN 握手流程

当一方(比如客户端)想关闭连接时,会触发 FIN 握手流程:

  1. 客户端发送 FIN 给服务器
  2. 服务器收到 FIN 后发送 ACK 回复
  3. 客户端收到 ACK 后进入等待状态
  4. 服务器继续发送未完成的数据(如果有的话)
  5. 服务器发送 FIN 给客户端
  6. 客户端收到 FIN 后发送 ACK 回复
  7. 服务器收到 ACK 后关闭连接
  8. 客户端等待一段时间后关闭连接

这个过程总共进行了两次双向握手,因此也被称为四次挥手

优点:确保双方都完成数据传输后再关闭连接。

⚠️ 注意:由于是双向关闭,每一方都要独立完成自己的 FIN 发送和 ACK 回复。

FIN

4. RST 消息详解

RST 消息用于强制终止一个 TCP 连接。还是用对话来类比,RST 就像是说:“我不说了,也不听你说了”,直接结束沟通。

4.1 RST 的行为流程

当一方发送 RST 后,流程如下:

  1. 服务器发送 RST 给客户端
  2. 服务器立即关闭连接
  3. 客户端收到 RST 后也关闭连接

整个过程非常简单粗暴,没有确认机制,也没有等待数据传完。

RST

4.2 常见使用场景

  • 收到一个不属于当前连接的数据包(比如连接已关闭)
  • 收到重复的 SYN 请求(连接已存在)
  • 服务器过载,无法处理新请求
  • 攻击行为(如 TCP RST 攻击)

⚠️ 注意:RST 消息可以伪造,因此可能被用于中间人攻击(如 TCP Reset 攻击),强制中断合法连接。

5. FIN 与 RST 对比

特性 FIN RST
关闭方式 优雅关闭 强制终止
是否需要双方确认 ✅ 是 ❌ 否
是否保证数据完整性 ✅ 是 ❌ 否
是否双向 ✅ 是 ❌ 单向
适用场景 正常通信结束 连接异常或错误
是否安全 ✅ 较安全 ⚠️ 可能被伪造

6. 总结

TCP 中的 FIN 和 RST 都用于关闭连接,但它们的使用场景和行为完全不同:

  • FIN 是“礼貌”的结束方式,适用于正常通信结束,保证数据完整性。
  • RST 是“暴力”的结束方式,适用于异常情况,不保证数据完整性,但能快速释放资源。

踩坑提醒

  • 服务端频繁出现 RST,可能意味着连接池配置不合理或存在网络异常
  • 客户端收到 RST,可能是连接超时、服务端未监听端口或被主动中断

掌握这两者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 TCP 协议的行为,排查网络问题,优化系统性能。


原始标题:TCP: Differences Between FIN and RST

» 下一篇: 生成重复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