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在本文中,我们将实现两个常见的用于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第 n 项的算法,并分析它们的时间复杂度。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对比不同算法在性能上的差异。

2. 斐波那契数列简介

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从 0 和 1 开始的无限正整数序列,后续每一项等于前两项之和。

我们用 Fn 表示数列中第 n 项,其定义如下:

  • F₀ = 0
  • F₁ = 1
  • Fₙ = Fₙ₋₁ + Fₙ₋₂ (当 n > 1

因此,数列的起始部分如下:

0, 1, 1, 2, 3, 5, 8, 13, ...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设计一个算法,返回该数列中第 n 项的值?

3. 递归算法

我们先从最直观的方式入手:使用递归实现斐波那契数列的计算。

3.1 实现思路

我们定义一个函数 *F(n)*,用于返回 Fₙ 的值。根据定义:

  • 如果 n ≤ 1,直接返回 n
  • 否则,递归调用 F(n-1) 和 *F(n-2)*,并返回它们的和。

这个方法虽然逻辑清晰,但存在明显的重复计算问题。

下图展示了递归调用树的结构:

fib-Page-2

3.2 Java 伪代码实现

algorithm F(n):
    // INPUT
    //    n = Some non-negative integer
    // OUTPUT
    //    The nth number in the Fibonacci Sequence
    if n <= 1:
        return n
    else:
        return F(n - 1) + F(n - 2)

4. 时间复杂度分析

为了评估该算法的效率,我们需要分析其时间复杂度。

4.1 时间复杂度建模

T(n) 表示计算 F(n) 所需的加法次数。由于递归调用 F(n-1) 和 *F(n-2)*,我们可以建立如下递推式:

  • T(n) = T(n-1) + T(n-2) + 1n > 1
  • T(0) = T(1) = 0

4.2 简化递推式

为简化分析,我们假设 *T(n-2) ≈ T(n-1)*,则:

T(n) ≈ 2 * T(n-1) + 1

这将递推式简化为一个更容易求解的形式。

4.3 使用后向代入求解

通过逐步代入,我们得到:

T(n) = 2^k * T(n-k) + (2^k - 1)

k = n 时,T(n-k) = T(0) = 0,最终得到:

T(n) = O(2^n)

4.4 分析结果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近似处理,但可以确定的是,该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指数级的,即 **O(2ⁿ)**。

更精确的上界为 **O(Φⁿ)**,其中 Φ 是黄金分割比((1 + √5)/2)。

结论:递归算法效率非常低,存在大量重复计算。

5. 迭代算法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种更高效的实现方式:迭代法。

5.1 实现思路

我们从已知的初始值 F₀ = 0F₁ = 1 开始,依次计算后续每一项,直到第 n 项。

具体步骤如下:

  1. 初始化数组 F[0] = 0, F[1] = 1
  2. 从索引 2 开始遍历到 n-1
  3. 每次计算 F[i] = F[i-1] + F[i-2]

下图展示了迭代过程:

fib-Page-3-2

5.2 Java 伪代码实现

algorithm F(n):
    // INPUT
    //    n = Some non-negative integer
    // OUTPUT
    //    The nth number in the Fibonacci Sequence
    A[0] <- 0
    A[1] <- 1
    for i <- 2 to n - 1:
        A[i] <- A[i - 1] + A[i - 2]
    return A[n - 1]

5.3 时间复杂度分析

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非常直观:

  • 初始化两个值:O(1)
  • 循环执行 n-2 次:O(n)

因此,总时间复杂度为 **O(n)**。

结论:迭代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显著优于递归实现。

6. 总结

本文我们分析了两种常见的斐波那契数列计算方法:

  • ✅ 递归算法:时间复杂度为 **O(2ⁿ)**,效率低,存在大量重复计算;
  • ✅ 迭代算法:时间复杂度为 **O(n)**,性能更好,适合实际应用;

📌 建议:在实际开发中尽量避免使用原始递归方式计算斐波那契数列,可考虑使用迭代、记忆化递归或矩阵快速幂等优化方法。


原始标题: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of Fibonacci Sequence